Grace Health Centre Logo

Our

Opening Hours

Monday9:00 am - 8:00 pm
Tuesday9:00 am - 8:00 pm
Wednesday9:00 am - 8:00 pm
Thursday9:00 am - 8:00 pm
Friday9:00 am - 5:00 pm
SaturdayClick Here
SundayAfter Hours Care

Lunch hour from 1pm to 2pm

After hours care, please call: 416-299-1460

當你心情不好時卻說「我很好」背後的心理學

撰文:Alishba Mahmood, HBSc

旁人問:「嘿!你最近怎麼樣?」
你回答:「我很好~」

旁人問:「嘿!你最近怎麼樣?」
你回答:「我很好~」

想要隱藏或改變我們的感受是完全自然的。但有時,我們能做的最有力的事,就是單純地與我們的情緒共處,接納自己「並沒有很好」的狀態,並為自己有勇氣去感受而尊重自己。這同樣也是一種力量。
為了培養情感療癒並成為更真實的自己,這篇文章概述了一些我們可能隱藏情緒的原因,並建議了一些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Suppression

文化因素:如果你在一個情感脆弱被視為不安全的環境中長大,你可能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感受,以維持和平或避免被評判(Lina et al., 2022)。
完美主義與羞恥感:有些人害怕被視為軟弱或不穩定,可能會習慣性地用「我沒事」來維持一切可控的形象。
情感耗竭:當你心力交瘁時,假裝沒事可能像是當下唯一可行的選擇。
低自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當或重要的,你可能會壓抑它們以避免「造成他人負擔」。這通常會導致情感最小化的模式,並與真實的自我脫節。

Understanding Emotions

無論我們為何難以面對自身情緒,重要的是記住:感受不會永遠持續,也不能定義我們是誰。情緒僅僅是在傳達關於我們需求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常見情緒及其可能想告訴你的訊息:

Anger

Displaying Anger

表示界線被跨越或需求未獲滿足。

它促使我們堅持己見、保護自身價值觀,並應對不公或不尊重。

Anxious

Anxious

表示潛在的威脅或不確定性。

它使我們準備採取保護行動、預先計劃或提高對環境的警覺。

Sadness

Sadness

表示失落感、失望或情感需求未獲滿足

它鼓勵我們哀悼、反思,並尋求連結或支持。

Guilt

Guilt

表示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或傷害了他人。

它激勵我們尋求寬恕、從行為中學習並修復信任。

Tips for Being More Honest With Yourself

1.為情緒命名以馴服它: 用言語表達你的情緒——你是感到悲傷、疲憊、焦慮等等嗎?你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受到它(例如:下巴緊繃、胸口發悶等)?辨識你的感受可以降低情緒的強度,並幫助你更清晰地處理它。

羅伯特·普拉奇克博士的「情緒輪」(Feelings Wheel)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工具。

2. 尋找健康的宣洩途徑:寫日記、心理治療、冥想、繪畫或運動可以幫助你以安全且具建設性的方式釋放壓抑的情緒。

3. 用更誠實的話語取代「我沒事」:你不需要分享任何讓你感到不自在的內容,但可以嘗試將回應轉向更真實的方向,例如:

「有過更好的時候,但我還在處理中。」

「最近事情比較多,謝謝你關心。」

「不是太好,但很感謝你的關心。」

4. 給予自我同情:用溫和的語氣對自己說話,就像安慰小時候的自己一樣,可以幫助你對情緒感到更安全。試著重複一些溫柔的話語,如:「我會有這種感覺是沒關係的」或「盡力而為的樣貌每天不同,這沒關係。」你不必認同這種感覺或完全理解它。僅僅是懷著善意允許它的存在,就能帶來很大的不同。

5. 在你覺得「需要」之前尋求支持:你不必等到崩潰才求助。像關注身體健康一樣,主動關顧你的情感健康,可以預防耗竭並幫助你保持穩定。

It’s Okay Not to Be Okay

說「我沒事」或許能讓當下變得簡單,但真實地生活需要我們對自身情緒感到好奇,而非掩蓋它們。敞露脆弱可能令人不適,尤其當你不習慣時。但接納那種不適感,能夠建立情感韌性,並加深你與所愛之人的關係。
在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幫助下,運用這篇部落格(及其他資源)概述的策略,也可以是邁向理解自身情緒及療癒深層創傷的一大步。你可以在此預約與你偏好之治療師和學習方法的免費諮詢。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參考資料:

Butler, E. A., Lee, T. L., & Gross, J. J. (2007).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ulture: Ar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culture-specific? Emotion, 7(1), 30–48. https://doi.org/10.1037/1528-3542.7.1.30 

Lina, L., Ciftci, A., & Kim, T. (2022). Cultural Values, Shame And Guilt,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89, 90-99. https://doi.org/10.1016/j.ijintrel.2022.05.005 

Tyra, A. T., Fergus, T. A., & Ginty, A. T. (2024). Emotion suppression and acut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in healthy populations: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investigations.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 18(2), 396–420. https://doi.org/10.1080/17437199.2023.2251559 

Understanding Why You Keep Saying “I’m Fine” When You’re Not. (2025). Mango Mental Health. https://www.mangomentalhealth.com/post/understanding-why-you-keep-saying-im-fine 

Warning Signs and Symptoms. (2025).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https://www.nami.org/about-mental-illness/warning-signs-and-symp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