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Health Centre Logo

Our

Opening Hours

Monday9:00 am - 8:00 pm
Tuesday9:00 am - 8:00 pm
Wednesday9:00 am - 8:00 pm
Thursday9:00 am - 8:00 pm
Friday9:00 am - 5:00 pm
SaturdayClick Here
SundayAfter Hours Care

Lunch hour from 1pm to 2pm

After hours care, please call: 416-299-1460

Title Image

抑鬱 憂鬱

主頁  /  抑鬱 憂鬱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撰文:Alishba Mahmood, HBSc 旁人問:「嘿!你最近怎麼樣?」你回答:「我很好~」旁人問:「嘿!你最近怎麼樣?」你回答:「我很好~」想要隱藏或改變我們的感受是完全自然的。但有時,我們能做的最有力的事,就是單純地與我們的情緒共處,接納自己「並沒有很好」的狀態,並為自己有勇氣去感受而尊重自己。這同樣也是一種力量。為了培養情感療癒並成為更真實的自己,這篇文章概述了一些我們可能隱藏情緒的原因,並建議了一些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Suppression 文化因素:如果你在一個情感脆弱被視為不安全的環境中長大,你可能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感受,以維持和平或避免被評判(Lina et al., 2022)。完美主義與羞恥感:有些人害怕被視為軟弱或不穩定,可能會習慣性地用「我沒事」來維持一切可控的形象。情感耗竭:當你心力交瘁時,假裝沒事可能像是當下唯一可行的選擇。低自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當或重要的,你可能會壓抑它們以避免「造成他人負擔」。這通常會導致情感最小化的模式,並與真實的自我脫節。 Understanding Emotions 無論我們為何難以面對自身情緒,重要的是記住:感受不會永遠持續,也不能定義我們是誰。情緒僅僅是在傳達關於我們需求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常見情緒及其可能想告訴你的訊息: Anger 表示界線被跨越或需求未獲滿足。 它促使我們堅持己見、保護自身價值觀,並應對不公或不尊重。 Anxious 表示潛在的威脅或不確定性。 它使我們準備採取保護行動、預先計劃或提高對環境的警覺。 Sadness 表示失落感、失望或情感需求未獲滿足。 它鼓勵我們哀悼、反思,並尋求連結或支持。 Guilt 表示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或傷害了他人。 它激勵我們尋求寬恕、從行為中學習並修復信任。 Tips for Being More Honest With Yourself 1.為情緒命名以馴服它: 用言語表達你的情緒——你是感到悲傷、疲憊、焦慮等等嗎?你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受到它(例如:下巴緊繃、胸口發悶等)?辨識你的感受可以降低情緒的強度,並幫助你更清晰地處理它。 羅伯特·普拉奇克博士的「情緒輪」(Feelings Wheel)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工具。 2. 尋找健康的宣洩途徑:寫日記、心理治療、冥想、繪畫或運動可以幫助你以安全且具建設性的方式釋放壓抑的情緒。 3. 用更誠實的話語取代「我沒事」:你不需要分享任何讓你感到不自在的內容,但可以嘗試將回應轉向更真實的方向,例如: 「有過更好的時候,但我還在處理中。」 「最近事情比較多,謝謝你關心。」 「不是太好,但很感謝你的關心。」 4. 給予自我同情:用溫和的語氣對自己說話,就像安慰小時候的自己一樣,可以幫助你對情緒感到更安全。試著重複一些溫柔的話語,如:「我會有這種感覺是沒關係的」或「盡力而為的樣貌每天不同,這沒關係。」你不必認同這種感覺或完全理解它。僅僅是懷著善意允許它的存在,就能帶來很大的不同。 5. 在你覺得「需要」之前尋求支持:你不必等到崩潰才求助。像關注身體健康一樣,主動關顧你的情感健康,可以預防耗竭並幫助你保持穩定。 It’s Okay Not to Be Okay 說「我沒事」或許能讓當下變得簡單,但真實地生活需要我們對自身情緒感到好奇,而非掩蓋它們。敞露脆弱可能令人不適,尤其當你不習慣時。但接納那種不適感,能夠建立情感韌性,並加深你與所愛之人的關係。 在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幫助下,運用這篇部落格(及其他資源)概述的策略,也可以是邁向理解自身情緒及療癒深層創傷的一大步。你可以在此預約與你偏好之治療師和學習方法的免費諮詢。 Getting Started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參考資料: Butler, E. A., Lee, T.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1. 理解情緒 你是否曾經苦於理解自己的情緒及其對你的影響?學習原始核心情緒 (Core Emotion) 可以幫助你提升情緒調節及管理能力。對核心情緒有更多了解,可以讓你與親友之間的有更坦誠和有效的溝通更。今次,我們將專注於探討「喜樂」這一核心情緒。 2. 為什麼我們即使感受到喜樂,卻常常沒有留意到它? 負面偏見(Negative Bias) 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使我們更容易關注負面經歷、情緒或資訊,而忽視正面的事物。這種偏見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我們不僅容易看到負面的事物,甚至當我們感受到喜樂時,也往往不允許自己好好「沉浸其中」,就像在沙灘上享受陽光一樣,而是很快地回到負面情緒或擔憂「萬一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怎麼辦?」。 建立自我察覺心理偏見是第一步。一旦你發現它的存在,你就可以選擇有意識地感恩、自我肯定,並慶祝生活中的開心正面時刻。了解負面偏見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珍惜正面的經歷,而不只是關注負面的事物。 3. 什麼是喜樂? 喜樂(Joy) 是一種內心的正向感受,包括幸福、滿足、欣慰或愉悅。 當你感受到喜樂時,身邊的人也能從你的笑容、閃閃發光的眼神、放聲大笑或充滿活力的語氣中感受到你的喜樂。 從生理角度來看,當我們的腦部分泌適量的血清素(Serotonin) 和 多巴胺(Dopamine)(這兩種神經遞質與快樂有關)時,我們會感受到喜樂。喜樂還可能讓我們的胸口感到溫暖輕盈,呼吸變得更深,身體更放鬆。這些來自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生理反應,讓我們能夠充分體驗喜樂這核心情緒。 4. 如何認識並擁抱喜樂? 學會感恩 是一種幫助我們發現喜樂的方法。例如,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與朋友或家人共進晚餐、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這些簡單的事情都可以成為喜樂的來源。花時間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思維從專注於問題轉向更多地關注正面的事情。 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興趣愛好、社群互動、靈性生活、運動或聆聽音樂)可以在情緒與生理層面上觸發喜樂。專注於我們能夠掌控的事物,而非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能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喜樂。 微笑或大笑,即使一開始並沒有真正感到快樂,也能讓身體產生降低心率、減輕壓力的反應,並刺激「快樂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 5. 透過心理教育課程、團體或心理治療,學習更容易接受喜樂 學習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可能並不容易,但這將對你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日常互動等方面帶來許多正向的改變。 點擊預約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1. 關於情緒的迷思 情緒無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它們經常被誤解。關於情緒,社會存在著許多迷思;挑戰這些迷思可以幫助您建立更健康的情緒關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緒迷思: 迷思 1:「我不能哭,因為那代表我是一個很脆弱的人。」 眼淚就代表脆弱嗎?難道真的只能流血不流淚嗎?不!感到悲傷並不意味著您是一個脆弱或無能的人。相反,它說明了你有對自己情緒覺察的能力,並能夠傾聽內心真正的需求,以應對讓你感到悲傷的時間。 迷思 2:「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我可以理性化我的情緒,不會讓情緒影響或左右。」 我們真的可以用理性說服自己的感性嗎?不! 你或許可以理性化您的情緒,但情緒總會對你產生影響。理解情緒的功能或許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迷思 3:「我絕對不能告訴別人我的感受,否則他們可能會離開我或不接受我。」 跟身邊人訴說心中的感受,真的只會讓關係漸行漸遠嗎?不! 向他人敞開心扉並非脆弱的表現,實際上需要很大的勇氣、信任和脆弱感。這些想法可能反映了過去的負面經歷對當下與人交往的影響。 迷思 4:「情緒是愚蠢且無用的。」 情緒在我們身上是毫無用處嗎?不!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情緒激勵我們,幫助我們做出決定,保護我們免受危險,並豐富我們的經驗。沒有情緒,生活將變得更加單調、痛苦和乏味。 2. 打破迷思:什麼是核心情緒? 根據心理學家 Paul Eckman的研究,人有有六種核心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基本情緒。核心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這些核心情緒對您的行為或身體反應的影響比其他情緒更大,並且更具本能性,會在理性思考之前首先出現。這六種核心情緒也充當構建更複雜情緒的基石,例如愛和嫉妒。透過了解這六種核心情緒及其對您的影響,您可以打破迷思,並將情緒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幫助您了解自身內在和周遭的狀況。 3. 學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 關注自己的感受,留意在特定情境中出現的情緒。嘗試觀察您所經歷的情緒,而不立即採取行動。接受這些情緒,作為對情境的自然反應,但要知道這些情緒並不定義您。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調節情緒,並提升整體的身心健康。 4. 何時尋求專業幫助 自我調節情緒是一項能為你和身邊人帶來正面影響的技能,但有時需要專業幫助。如果你發現某些情緒非常強烈、持續且讓你感到無力,這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例如創傷、慢性焦慮、抑鬱或情緒障礙。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你處理這些超出簡單自我調節技巧的情緒。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你需要幫助,並理解尋求支持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你對自我提升的承諾。 在惠恩健康中心,我們的治療師和醫生團隊提供的免費(OHIP覆蓋)的心理治療服務,也有可由保險支付。如果你有興趣預約免費的初步諮詢,請點擊這裡。 5. 價格合理的心理教育課程為你建立同行社群 學習調節情緒可能很困難,但最終會為你的心理健康、與他人的關係、日常互動等帶來許多正面的變化。在惠恩健康中心,我們提供不同的心理教育課程,例如「征服情緒的跌宕起伏」心理教育課程,該課程教授辯證行為療法(DBT)技能,幫助參加者學習調節情緒。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我們的頁面。請記住!在面對困難的路上,你並不孤單,一同成為學習團體中的一員可以改變人生。欲了解更多信息,請查閱我們的頁面。 點擊預約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