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的焦慮不只是擔心:家長如何分辨孩子的焦慮是否需要關注?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焦慮還是擔心?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 根據「安省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Children and Youth Mental Health Survey: Getting Help in Ontario)」指出,安省有三分之一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因焦慮相關的健康問題而缺課,近一半的家長表示在尋求協助和服務時遇到困難,主要原因包括等候時間過長(65%)、不知道去哪裡求助(38%)、以及住家附近沒有相關服務(14%)。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至關重要,尤其是孩子尚未具備足夠語言能力表達情緒,或分辨「擔心」與「焦慮」的不同。本文將帶您認識孩子的焦慮與一般擔心的差異、如何從家長的角度幫助孩子,以及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雖然「擔心」與「焦慮」看似相似,但兩者在強度、持續時間與影響層面大不相同。擔心是一種正常、短暫的反應,通常出現在特定情境中,例如考試或陌生環境,且情境結束後便能緩解。而焦慮則更為強烈且持續,往往沒有明確的觸發原因。 根據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 的《兒童焦慮》資源,焦慮的孩子可能對受傷、生病或與父母分離感到極度害怕,並出現逃避行為,例如拒絕參加社交活動或上學。與可由孩子自行說明與調適的擔心不同,焦慮常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進一步影響其身心健康。 家長能做什麼? 家長是辨識孩子是否經歷焦慮的重要觀察者。您可以自問以下三個關鍵問題: 我的孩子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感受嗎? 這些症狀持續了多久? 我的孩子是否出現與焦慮有關的身心症狀? 家長可觀察是否有過度尋求保證、身體不適(如胃痛或頭痛)、或逃避特定情境(如拒絕上學或不願與家人分開)等跡象,因為焦慮的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恐懼。您可以考慮記錄孩子的行為與出現頻率,若這些困擾已持續數週至數月,且開始影響日常生活,不妨與老師或照顧者討論孩子的行為是否已超出正常擔憂的範圍,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專業介入。 行動時刻 當焦慮需要專業協助 如果孩子的症狀顯示出焦慮而非短暫的擔心,尋求專業協助就變得非常重要。您可以考慮向家庭治療師或兒童心理治療師諮詢,他們可提供針對孩子的情況設計的應對策略。學校輔導老師也是重要的資源,能協助觀察孩子在學習環境中的行為,並連結家長與在地、具文化敏感度的心理健康服務。 此外,與家庭醫生或兒科醫生討論也是有效的第一步,他們可協助您釐清不同的治療方向,確保孩子獲得全方位的照顧。 優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健康 孩子的焦慮是可以被管理與改善的,但前提是家長需有意識地觀察、辨識並及時採取行動。透過了解焦慮與擔心的差異、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以及在適當時機尋求專業協助,您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調節能力,為未來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礎。 在家中營造一個開放、支持的溝通環境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關鍵。當孩子說「我怕怕」時,請花點時間傾聽,也許這正是他們邁向情緒韌性的第一步。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參考: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 and The Children's Hospital at Westmead. Anxiety in Children (Chinese). Westmead, NSW: The Children's Hospital at Westmead, 2002.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square
學習有意識地享受喜樂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1. 理解情緒 你是否曾經苦於理解自己的情緒及其對你的影響?學習原始核心情緒 (Core Emotion) 可以幫助你提升情緒調節及管理能力。對核心情緒有更多了解,可以讓你與親友之間的有更坦誠和有效的溝通更。今次,我們將專注於探討「喜樂」這一核心情緒。 2. 為什麼我們即使感受到喜樂,卻常常沒有留意到它? 負面偏見(Negative Bias) 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使我們更容易關注負面經歷、情緒或資訊,而忽視正面的事物。這種偏見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我們不僅容易看到負面的事物,甚至當我們感受到喜樂時,也往往不允許自己好好「沉浸其中」,就像在沙灘上享受陽光一樣,而是很快地回到負面情緒或擔憂「萬一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怎麼辦?」。 建立自我察覺心理偏見是第一步。一旦你發現它的存在,你就可以選擇有意識地感恩、自我肯定,並慶祝生活中的開心正面時刻。了解負面偏見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珍惜正面的經歷,而不只是關注負面的事物。 3. 什麼是喜樂? 喜樂(Joy) 是一種內心的正向感受,包括幸福、滿足、欣慰或愉悅。 當你感受到喜樂時,身邊的人也能從你的笑容、閃閃發光的眼神、放聲大笑或充滿活力的語氣中感受到你的喜樂。 從生理角度來看,當我們的腦部分泌適量的血清素(Serotonin) 和 多巴胺(Dopamine)(這兩種神經遞質與快樂有關)時,我們會感受到喜樂。喜樂還可能讓我們的胸口感到溫暖輕盈,呼吸變得更深,身體更放鬆。這些來自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生理反應,讓我們能夠充分體驗喜樂這核心情緒。 4. 如何認識並擁抱喜樂? 學會感恩 是一種幫助我們發現喜樂的方法。例如,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與朋友或家人共進晚餐、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這些簡單的事情都可以成為喜樂的來源。花時間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思維從專注於問題轉向更多地關注正面的事情。 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興趣愛好、社群互動、靈性生活、運動或聆聽音樂)可以在情緒與生理層面上觸發喜樂。專注於我們能夠掌控的事物,而非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能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喜樂。 微笑或大笑,即使一開始並沒有真正感到快樂,也能讓身體產生降低心率、減輕壓力的反應,並刺激「快樂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 5. 透過心理教育課程、團體或心理治療,學習更容易接受喜樂 學習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可能並不容易,但這將對你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日常互動等方面帶來許多正向的改變。 點擊預約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打破情緒的迷思
由黎倩樺心理治療師審核並驗證 Registered Psychotherapist 1. 關於情緒的迷思 情緒無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它們經常被誤解。關於情緒,社會存在著許多迷思;挑戰這些迷思可以幫助您建立更健康的情緒關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緒迷思: 迷思 1:「我不能哭,因為那代表我是一個很脆弱的人。」 眼淚就代表脆弱嗎?難道真的只能流血不流淚嗎?不!感到悲傷並不意味著您是一個脆弱或無能的人。相反,它說明了你有對自己情緒覺察的能力,並能夠傾聽內心真正的需求,以應對讓你感到悲傷的時間。 迷思 2:「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我可以理性化我的情緒,不會讓情緒影響或左右。」 我們真的可以用理性說服自己的感性嗎?不! 你或許可以理性化您的情緒,但情緒總會對你產生影響。理解情緒的功能或許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迷思 3:「我絕對不能告訴別人我的感受,否則他們可能會離開我或不接受我。」 跟身邊人訴說心中的感受,真的只會讓關係漸行漸遠嗎?不! 向他人敞開心扉並非脆弱的表現,實際上需要很大的勇氣、信任和脆弱感。這些想法可能反映了過去的負面經歷對當下與人交往的影響。 迷思 4:「情緒是愚蠢且無用的。」 情緒在我們身上是毫無用處嗎?不!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情緒激勵我們,幫助我們做出決定,保護我們免受危險,並豐富我們的經驗。沒有情緒,生活將變得更加單調、痛苦和乏味。 2. 打破迷思:什麼是核心情緒? 根據心理學家 Paul Eckman的研究,人有有六種核心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基本情緒。核心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這些核心情緒對您的行為或身體反應的影響比其他情緒更大,並且更具本能性,會在理性思考之前首先出現。這六種核心情緒也充當構建更複雜情緒的基石,例如愛和嫉妒。透過了解這六種核心情緒及其對您的影響,您可以打破迷思,並將情緒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幫助您了解自身內在和周遭的狀況。 3. 學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 關注自己的感受,留意在特定情境中出現的情緒。嘗試觀察您所經歷的情緒,而不立即採取行動。接受這些情緒,作為對情境的自然反應,但要知道這些情緒並不定義您。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調節情緒,並提升整體的身心健康。 4. 何時尋求專業幫助 自我調節情緒是一項能為你和身邊人帶來正面影響的技能,但有時需要專業幫助。如果你發現某些情緒非常強烈、持續且讓你感到無力,這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例如創傷、慢性焦慮、抑鬱或情緒障礙。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你處理這些超出簡單自我調節技巧的情緒。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你需要幫助,並理解尋求支持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你對自我提升的承諾。 在惠恩健康中心,我們的治療師和醫生團隊提供的免費(OHIP覆蓋)的心理治療服務,也有可由保險支付。如果你有興趣預約免費的初步諮詢,請點擊這裡。 5. 價格合理的心理教育課程為你建立同行社群 學習調節情緒可能很困難,但最終會為你的心理健康、與他人的關係、日常互動等帶來許多正面的變化。在惠恩健康中心,我們提供不同的心理教育課程,例如「征服情緒的跌宕起伏」心理教育課程,該課程教授辯證行為療法(DBT)技能,幫助參加者學習調節情緒。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我們的頁面。請記住!在面對困難的路上,你並不孤單,一同成為學習團體中的一員可以改變人生。欲了解更多信息,請查閱我們的頁面。 點擊預約 *免責聲明:本文章中僅供教育和參考目的,不作為醫療建議。如果你遇到任何情緒或心理健康挑戰並希望尋求專業協助,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社工或註冊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